扩围行业碳配额分配征求意见!水泥协会:以能效提升与原燃料替代为核心路径
在全国碳市场纳入新行业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2024、2025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征求意见稿)》,备受行业关注。就水泥行业的整体反应、准备情况以及未来减排路径等话题,中环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水泥协会碳减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李琛。

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水泥协会碳减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李琛
整体反应积极,过渡节奏平稳
李琛介绍,在全国碳市场多轮政策铺垫下,水泥企业对纳入碳交易体系已有一定准备,整体保持积极态度。
“2024年、2025年度配额方案实行基于单位产出碳排放量分配配额。”她说,在“适应期”阶段,一方面企业可以在无实质履约压力的环境下,逐步熟悉全国碳市场的核算、核查、履约等核心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借助这一周期夯实自身碳排放数据统计基础,为后续配额收紧做好准备。整体来看,过渡节奏平缓、衔接顺畅。
具体来看,2024年方案采取“等量分配”原则,即依据经核查的实际碳排放量进行等量配额,企业整体无缺口、无需履约成本;而2025年则转为按照碳排放强度控制思路实施分配,配额与实际产出挂钩,不设绝对上限约束。行业整体配额保持基本平衡,各重点排放单位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最高不超过3%),避免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过度冲击。
数据基础总体扎实,但仍需系统提升
水泥行业长期是国家重点控排领域。据介绍,有关企业已连续多年依照生态环境部要求,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工作,其中约170家企业参与了“7+1”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履约经验。
但李琛指出,行业在数据质量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可追溯性等方面仍需系统性加强。她表示,目前行业主要存在3类突出问题:一是煤炭低位发热量检测要求高、成本大、流程复杂,部分企业难以做到全面落实;二是非碳酸盐替代原料种类繁多、单独计量成本高、实操困难;三是替代原料在名称上与政策文件和退税名录存在不一致,影响数据匹配。
在她看来,后续需要从两个层面推进完善:一方面,在政策层面进一步优化核算办法,在确保准确性的同时兼顾操作便利与公平性;另一方面,提升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能力和管理规范。
此外,李琛还建议,从技术与资金两端发力,强化自动采集与分析、精准计量、智能盘库、二氧化碳在线监测、数字化碳管理等技术应用,并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以能效提升与原、燃料替代为核心路径
谈及水泥行业的主要减排路径,李琛指出,根据《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水泥行业(CETS—AG—02.01—V01—2024)》(以下简称《指南》)要求,水泥熟料生产的排放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和过程排放两个方面。
“目前行业减排的核心抓手是降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关键路径就是减少煤炭消耗。”李琛解释道,煤炭约占水泥生产能源消耗的80%—90%,既是主要排放源,也是企业成本的重要构成。在煤价高企时,燃料成本甚至占企业营业成本的50%以上,因此减煤既有显著的降本效益,也具备减排价值。
提升水泥窑系统能效是主要手段,但李琛也指出,行业在能效优化上的边际效应已趋递减,单纯依赖能效改造的减排空间有限。当前,在现行核算规则下,替代燃料的温室气体排放暂不计入核算体系,使得其成为企业降碳的重要突破口。
同时,降低过程排放同样重要。《指南》明确了30种常用非碳酸盐替代原料的扣减系数,企业可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非碳酸盐原料使用比例,实现减碳与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双重效益。
“原料替代就是用天然矿物废渣或固废来部分替代石灰质等原料,如煤矸石、电石渣、市政污泥、磷石膏渣等。”李琛补充说,这些原料主要含有氧化硅等成分,能有效减少碳酸盐分解排放,同时降低热耗,从而实现“从原料和燃料两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技术突破仍需时间,资金约束成现实瓶颈
李琛指出,目前,水泥窑能效提升和替代燃料技术已相对成熟,但替代原料仍受供应稳定性差、成分波动大、杂质控制难等问题制约。此外,行业还面临标准体系不完善、监管审批复杂、产业链协同不足、市场激励不足等制度性障碍。
“水泥企业还在积极研究富氧燃烧、氢能煅烧、CCUS等,如果各方面条件成熟能够突破大规模工业化的技术、投资收益和成本壁垒,也许也会成为减碳的路径。”她说。
同时,资金短缺是制约低碳转型的另一大难题。随着市场需求下行、竞争加剧,行业利润与现金流承压,企业自有资金能力削弱。低碳改造项目普遍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收益率低,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渠道单一,缺乏长期低息贷款和绿色债券等多元金融支持。
分类细化有助于公平过渡
针对方案中对白色硅酸盐水泥熟料、石膏制硫酸副产硅酸盐水泥、电石渣熟料等特殊生产线实行“基于实际排放量等量分配”的安排,李琛认为,这一设计有助于维护行业公平、保障平稳过渡。
“这些生产线因终端产品与原料差异,碳排放强度与普通熟料不同,在行业中占比小、区域集中,对行业总体碳排放影响有限。”她表示,2024年的“等量分配”和2025年的“按强度分配”,体现了政策从过渡到常态的节奏安排。
李琛强调,未来应结合碳排放强度与战略价值“双维度”,进一步细化分类标准,并根据履约实际和技术演进规律动态调整基准值,使政策更精准地反映企业碳效率。
“总体来看,碳市场的核心目标是精准反映企业碳排放实际,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重收益,推动行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她说。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