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图片资讯
  • 暂无资料

孔祥忠:未来水泥市场预测 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功能作用

更新日期: 2024年05月18日 作者: 孔祥忠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摘要:根据专家的数学模型预测计算,结合发达国家人均水泥消费水平变化趋势,我个人预测2030年我国水泥产量在16.5亿吨左右,届时人均年消费量约1160公斤;2050年水泥需求10.5亿吨,人均年消费量约800公斤。这是基于我国国情得出的未来水泥需求预测。

2024年5月17日,中材国际第二届水泥绿色智能发展大会在南京召开。在水泥工厂未来展望CEO圆桌论坛环节,就会议主持人向我提出的三个问题,现整理出文字材料,意欲与同行进行交流,欢迎批评指正。

问题一:您预估2030到2050、2060中国水泥需求维持在什么水平?

截止到2023年底,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设计总产能18.4亿吨/年,实际产能突破21亿吨/年,水泥产能达30亿吨/年。

2023 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水泥产量约20.23 亿吨,水泥产量较上年同期下降4.5%,近两年同比累计下降约3.4 亿吨。2023年全国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为59%。2023年中国年人均水泥消费1420公斤。

我国现代水泥需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0年至2012年,这12年是水泥需求增长期;

第二阶段是2012年至2021年,这10年是水泥需求高位平台期;

第三阶段是2022年以来,是水泥市场需求进入逐年下降期。

根据专家的数学模型预测计算,结合发达国家人均水泥消费水平变化趋势,我个人预测2030年我国水泥产量在16.5亿吨左右,届时人均年消费量约1160公斤;2050年水泥需求10.5亿吨,人均年消费量约800公斤。这是基于我国国情得出的未来水泥需求预测。

问题二:您对中国水泥工业未来产业发展有什么预期或建议吗?

基于问题一反映出的现况,我国水泥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在加剧,长期需求呈下降趋势,水泥产业链供应链效益已触底。我个人对未来水泥产业发展的预期和建议是:

1、新的水泥产业政策重点应放在压减过剩产能,用好常态化错峰生产政策,强化行业自律诚信,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促进企业效益回升;

2、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市场整合,将前10家大企业集团的熟料产能在全国的占比由现在的58%提升到70%以上,同时优化市场布局和资源合理配置;

3、坚持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用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不断提升水泥企业能效、环保、质量、安全、资源、减碳技术水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创建更多绿色工厂和绿色矿山;

4、注重产业链供应链投资,根据企业资源禀赋,打造骨料、熟料、水泥、商砼、制品产业集群,将水泥产能的规模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综合实力;

5、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将中国水泥的先进技术、装备、管理、服务推向世界,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传播中国先进企业文化。

问题三:水泥工厂在未来整个社会工业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水泥工业属于传统制造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在科技创新的持续推动下,中国水泥企业的能效、环保技术标准和水平世界一流。未来的水泥工厂将不断拓展功能,与工业体系中更多产业实现交融。

1、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水泥工业大量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电石渣、工业副产石膏等固体废弃物作为原燃料,以及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危废等,保障了我国“无废”城市建设需要,助力绿色城镇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周边水泥企业已成为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助手;

2、新能源产业:水泥企业充分利用烟气余热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泥企业也正在通过技术研发、收购并购等多种方式积极布局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产业;

3、数字化机器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机器人技术与水泥工业深度融合,智能工厂、智能检验检测、智慧物流等已大幅提升水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效率;

4、环境保护产业:水泥工业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行业,积极推广超低排放等大气污染治理技术装备、加快矿山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开展CCUS示范等温室气体控制等;

5、新品种研发:特种水泥为国家多种重点工程提供材料支撑。水泥基材料的研发将与化工、建筑新材料等行业结合而产生更多新型材料。

因此,在未来,传统的水泥材料将以其不可替代性继续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