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资讯详情

四大指标均超预期!2021年中国经济交出良好答卷

更新日期: 2022年01月18日 来源: 财经网 【字体:
摘要: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主要指标实现预期目标。多位专家17日在中新社主办的国是论坛“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上,针对当前经济形势热点议题进行探讨。

姚景源:四大指标超预期,2021年中国经济取得良好答卷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去年中国经济内外环境充满困难和挑战,就世界范围来讲,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抬头,世界疫情蔓延,病毒变异;就国内来讲,面临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周期性问题加上疫情散发和自然灾害突发等挑战。

“但在这种状况下,国民经济四大指标仍取得了超预期的成就。”他说,去年中国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答卷。

第一,经济增长率名列前茅。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14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他指出,去年两会中确定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是6%,而中国实现了8.1%的增长率,这表明中国经济实现了超预期增长。

第二,就业超过预期。姚景源指出,去年年初预计的目标是新增就业1100万人,实际全年实现了1269万人,超过了预期目标。去年年初设定将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实际全年失业率5.1%,可以说就业超过预期,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就。

第三,物价低位、平稳。他表示,当前世界处在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其中美国通胀率达到40年来最高点。去年年初中国设定目标把物价上涨率控制在3%,而全年仅达到0.9%。

第四,国际收支成绩远超预料。他指出,去年全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9万亿元,折合6.05万亿美元,排世界第一,达到6万亿美元的高台是历史最高点。此外,外贸货物进出口顺差比上年扩大20.4%,年末外汇储备余额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应当说市场主体的活跃,产业链、供应链的健全,以及在外贸方面的诸多政策为进出口贸易保持这样好的成绩做出了贡献。”

张建平:RCEP将对中国贸易稳增长起重要支撑作用

面对内外严峻复杂形势,2021年中国外贸表现强劲,首次突破了6万亿美元关口。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指出,外贸数据是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大亮点,且整体远超预期。这种表现既得益于中国系列稳外贸政策,也得益于中国自身采取的严格防疫措施为经济复苏营造了良好环境,使中国在全球发挥了作为制造业中心国家的作用和能力。

他表示,外贸数据创新高的同时,结构也呈现明显优化的趋势。如中国加强了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自主品牌,推动一般贸易的发展,降低了对加工贸易的依赖。此外,民营企业成为中国第一大外贸主体,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占整体的比重已提升至近50%等。

展望2022年中国外贸形势,他强调,挑战和机遇并存。

挑战方面,当前全球疫情尚未结束,对全球经济复苏步伐还将带来持续的影响。目前,国际机构预计,今年全球经济整体的增长将低于去年。这意味着全球对中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且最近这几个月外贸的增速已开始逐渐下降。此外,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国际海运费的高企,再叠加2021年外贸基数较高的因素,也让2022年外贸运行面临不小压力。

机遇方面,他表示,今年年初《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正式生效,这个全球超大规模的一体化市场,势必会带来庞大的贸易创造效应、投资增加效应和就业增长效应,会对中国的贸易稳增长发挥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此外,系列国家政策发力也将为2022年稳外贸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他指出,稳外贸需要多部门共同联手合作,从总体上降低外贸企业运营成本,让外贸企业在复杂的全球市场环境中仍敢于拓展外贸市场。他鼓励企业用好自由贸易协定,建议自贸试验区优化外贸企业营商环境、努力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好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帮助外贸企业有效开展跨国经营;将“双循环”与外贸的新业态有机结合,使外贸新的竞争优势能得到有效提升。

管涛:从五方面着手防范化解美联储货币紧缩引发的溢出风险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在会上表示,中国要从五方面着手,积极防范化解美联储货币紧缩引发的溢出风险。

具体而言,第一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强则货币强。第二要用好经济政策,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提高宏观政策有效性,实现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目标,圆满完成“六稳”“六保”任务。第三要继续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有助于吸收内外部冲击,增强货币自主性。第四要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测与管理。第五是要引导市场主体强化防风险意识。

管涛称,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中国国内市场主体、个体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相关主体应强化风险中性的意识,加强跨境投融资、经贸往来风险敞口的管理。整体来看,由于中国经济金融韧性较强,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未改,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的总体影响有限。2022年中美货币政策进一步分化不会掣肘中国“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操作。

他进一步称,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货币政策要对内优先,即优先考虑国内增长、就业、物价稳定等情况。此外,“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增加,市场主体对人民币汇率涨跌适应性、承受力都大大增强,这也为自主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

白景明:积极财政政策成本低、风险低、效果好,体现在三个方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白景明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预期效果。积极财政政策成本低、风险低、效果好,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财政政策强度适度。财政政策保增长、稳增长,但不搞大水漫灌,保持适度强度,避免过高的成本和风险。2021年,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赤字率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赤字规模安排3.57万亿元,比2020年少了1900亿元;专项债3.65万亿元,比2020年少了1000亿元。

白景明说,在赤字规模、专项债规模下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是上升的,全年经济增长8.1%。2020年特殊情况下,赤字率提高。2021年,主动调整赤字率,实际上是降低了成本。

二是、财政政策精准发力。从经济数据来看,财政政策起到了精准发力的作用。减税降费加上扩张支出,是财政政策的特点。高强度的减税降费和高强度的扩张支出,两者结合。

2020年,减税降费超过2.6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6万亿元。2021年,规模适当收缩,但主要通过精准发力增强政策的效率,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达到1万亿元。减税降费的重点包括:向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倾斜,向支持创新、制造业倾斜。

政策目标已经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就业扩张主要依靠中小微企业,经济的转型主要来自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装备制造业等快速发展,这都跟减税降费精准发力有关。

从支出的角度,财政政策精准发力对促进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保障民生支出加大,对经济相对落后区域的支持加大。期间,财政支持社保,支撑了全国消费稳定,支撑了退休人员生活稳定。白景明说,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础。

此外,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计83370亿元,高于2020年,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增幅明显高于去年。全国25万亿元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8.3万亿接近三分之一,这些支出主要向中西部倾斜,向中西部倾斜以后,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保证了投资的增长。期间,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发力,拉动经济增长,创造经济增长的良好条件。

三是、财政政策发力和改革相结合。通过制度变革,以改革保障政策目标、政策力度和效率的实现。白景明举例说,比如财政资金直达。如果不通过制度改革把资金及时注入基层,资金数量再多,机制不畅、时间滞后,也起不到效果。最近几年的绩效管理改革也保证了资金效率。

与此同时,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减少政府的一般性支出,把资金腾出来,用到民生、逆周期调节上,使财政政策及时有效、低成本地落实。财政政策实现预期目标,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

对于2022年,白景明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应继续提高效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投资项目,同时在保障民生上精准发力。投资支出要有一定的超前性,投资短板、用于乘数效应和边际效应高的项目上。

倪鹏飞:中国房地产“软着陆”有两个关键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指出,房地产市场“软着陆”可以通过局部风险有序释放来实现,这也会带来房地产、金融和宏观经济更良性的循环。

倪鹏飞指出,房地产市场存量风险值得警惕。但是近年来,尤其是2018年以来一系列措施影响下,房价收入比下降、房企负债率下降、金融机构房地产信贷占比下降,总体风险是降低的。2021年局部风险有所暴露,主要是个别企业存在局部风险。央企、国企以及多数中型民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情况良好。

倪鹏飞强调,有两个关键:一是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二是对于个别风险企业,采取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让其自己承担、内部消化。因为相关市场主体在投资决策时是愿赌服输的,所以不能把这个责任推到银行、金融部门、上下游企业去,一定要让直接利益相关者先把这个风险承担起来。当然,这一过程需要有效隔离,阻止局部风险外溢。

对于房地产市场定位的变化,倪鹏飞表示,过去这些年房地产业存在一定的过度发展问题,后续房地产业既不能“勇往直前”也不能“激流勇退”,而是保持平稳降温态势。

李春顶:国际粮价飙升或增加中国输入型通胀风险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657亿斤,同比增长2%,再创新高。中国继续坚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春顶表示,在看到粮食连年丰收的同时,也要关注到近年来中国粮食对外依存度节节攀升,尤其近两年粮食进口量不断增长。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飙升或增加中国输入型通胀风险。

李春顶表示,2021年多数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保持了上涨,大豆、小麦、玉米、豆油期货每吨收盘价同比分别增长了11%、34%、40%、37%。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对中国未来粮食进口及粮食安全都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和风险,或将加剧输入型通胀风险,预计2022年上半年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进而影响未来中国国内物价指数。

“中国高层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虽然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比较紧张,但中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尤其是口粮绝对安全。”李春顶表示,目前大豆、豆油等饲料粮对外依赖程度比较高,要未雨绸缪,加以防范。

李春顶建议,2022年中国粮食安全工作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落实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抑制耕地“非粮化”,同时要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产量。还要构建扶持政策体系,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压实地方粮食生产责任,扩大粮食产量。

202201181059232274.jpg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